第(2/3)页 真论起根骨资质,怕是姜家下一代里头,最扎实的一个。 李郎中听了,拈须一笑,却摇了摇头。 “这事儿听倒听过,只是我这等手艺,配不出来。” 说着,又叹了一句: “况且是药三分毒,能给不足岁的娃儿用,还不留后患的药材,价自然也不低。” “没个几十上百两,想都别想。” 姜义点点头,也没甚失望,倒像早有预料。 只是顺手从柜上又添了一株老山参,搭着药包一并付了钱,转身出了门。 肩头一拎,脚底生风,回到家中便开火熬药。 汤锅咕嘟咕嘟,滚了两个时辰,药香漫了整间屋子。 照旧分作两桶,一桶给两个小子挤着泡,一桶留在自家卧房。 这回兄弟俩同蹲一桶,虽有些挤,倒也热闹。 姜明泡得脑袋冒汗,还想东问西问几句,被姜义一句话堵回去,只好噤声。 安顿妥当,姜义回到卧房,随手将门栓上。 夫妻俩对视一眼,便心领神会,眼下正是熬炼筋骨的好时机。 不消片刻,药劲化开,两间屋里便都闹腾起来。 翌日天光微亮,一家四个竟都精神十足。 尤其秀莲那张脸,仿佛抹了层晨露,月子里压下的疲惫一扫而空,走起路来都透着风声。 若非乡间邻里,知她已是仨孩儿娘,怕还要误作哪家初嫁的新妇。 姜义昨日也细问过李郎中。 这药浴中正平和,最宜打根基、养精神。 常泡虽不能立见奇效,却胜在绵长深厚。 半月一次,最是正法。 一包药五百文,一个月两次,算上山参鸡汤钱,也才一两银子出头。 以往或许还得掂量掂量。 如今姜义手头宽裕,便也干脆爽利,直接定下了半年的药量。 吃过早饭,姜义便照旧出了门。 打算往田埂上走走,看看那片麦苗的长势。 昨夜落了些露,阳光一照,叶尖儿还挂着晶光。 可没走出多远,脚下忽然慢了。 村里这气氛,怪得很。 静得有些出奇,连鸡鸣都轻,狗也不吠了。 姜义心头一动,随手拉住个路过的汉子问了声。 对方压低了嗓门,只回了五个字: 第(2/3)页